提升鋼企盈利能力需標本兼治
提升鋼企盈利能力需標本兼治
近年來,鋼鐵行業盈利能力下降,產量高、效益低,進入了微利時代。2010年,大中型鋼鐵企業(納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的會員企業,下同)利潤總額897億元,銷售利潤率2.91%,遠低于國內工業6.2%的平均水平。2011年上半年,大中型鋼鐵企業利潤總額564億元,銷售利潤率3.14%,在國內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位列倒數,若扣除投資收益、營業外收支等因素,主營業務利潤率僅2.55%。鋼鐵企業效益低下,不僅投資者難以得到好的回報,而且制約企業發展。
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外因是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、節能減排壓力加大等因素,內因是長期以來粗放增長積累的深層次矛盾,包括結構不合理、資源保障程度低、**能力不強等方面。總體看,外因是條件,內因是主導,單純指望市場價格出現轉機使企業走出困境是不現實的。鋼鐵企業需要切實轉變發展方式,抓住“十二五”產業結構調整重要機遇期,加快結構調整步伐,治標和治本相結合,全方位提升盈利能力。
推進結構調整,降成本增效益
一是調整工藝結構,降低生產成本。一般鋼鐵產品的原料和能源成本約占總成本的80%,是影響生產成本的*主要因素。目前,大中型鋼鐵企業技術經濟指標對比******尚有差距,例如,能耗平均高10%左右。差距就意味著潛力,企業應通過采用先進技術裝備代替落后裝備、實施技術改造、發展循環經濟等措施,提高效率、降低能耗。這樣既可有效降低成本,又有利于緩解節能減排壓力。
二是調整產品結構,提高產品附加值。附加值越高的產品,原料和能源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越小,受原材料漲價的影響越小。因此,企業應多生產高附加值產品,用先進、高效、節能、節材產品代替低檔落后產品。
三是推進聯合重組,發揮規模效益。實施聯合重組,可以優化資源配置,發揮大企業規模經濟效益,降低成本費用。2010年,大中型鋼鐵企業中,粗鋼產量2000萬噸以上大企業平均噸鋼利潤210元,高于2000萬噸以下企業145元的平均水平。換言之,2000萬噸以上大企業用46.32%的粗鋼產量實現了57.1%的利潤,其中寶鋼集團用7.03%的粗鋼產量實現了26.33%的利潤。大企業利潤率相對較高,既有技術先進的貢獻,又有規模效益的作用。
加強資源保障,破解“瓶頸”制約
一是提高國內資源掌控能力。加大國內鐵礦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力度,例如,通過投資勘探、購買礦權、參股等方式掌控資源,擴大鐵礦石生產規模,研究開發利用特殊礦、深部鐵礦、低品位礦等。通過與煤炭企業合資、參股以及建立戰略聯盟等方式,穩定煤炭供應渠道,降低采購成本。
二是實施“走出去”戰略。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開展資源勘探、開發、技術合作、投資建設以及對外參股、并購等,增加權益鐵礦數量。此外,通過投資、合資等方式到國外建設鋼鐵廠,以及參股、并購國外鋼鐵企業等,亦是利用國外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。
增強**能力,提升盈利空間
我國與世界鋼鐵強國的主要差距之一是**能力不強,核心技術掌握程度較低,產品檔次低且同質化嚴重,過度依賴價格競爭。增強**能力是提升盈利空間的重要手段。
一是加大**投入,盡快將企業R&D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%以上,增強科技**驅動能力。
二是積極研究應用先進技術。例如,特殊礦、深部鐵礦等資源開發利用技術,高效冶煉技術,潔凈鋼生產技術,細晶(超細晶)軋制技術,在線熱處理、在線性能控制、在線強制冷卻的新一代TMCP技術,鋼材性能在線監測、預報、控制技術等。
三是研發生產**次關鍵鋼材品種,生產高強度、小公差、耐腐蝕、高效節約型的**鋼材,獲取超額利潤。
發展服務型制造,延伸價值鏈
服務型制造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基本趨勢。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,鋼鐵行業未來市場空間主要來源于向**的提升以及服務的延伸拓展,品種、質量、服務是未來鋼鐵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內容。鋼鐵企業需要發展服務型制造,使服務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,通過服務活動實現穩定的客戶價值鎖定,實現增值和自身利益訴求。通過提供鋼鐵產品延伸服務、提供**解決方案、全程參與設計服務、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、建立鋼材服務中心等方式,促進鋼鐵企業由制造商向服務商轉變,延伸價值鏈。這是破解效益低下困局的有效途徑之一。
提升鋼企盈利能力需標本兼治,詳細請參考:http://m.57477163.cn/